人性是什么?人性是人先天自带,与生俱来的本质相对(善恶)特性。
人!从降生至意识成熟,容入社会,人性自然地,人性与人性进行交流,实现自然碰撞。碰撞的结果,会使双方意识到,彼此人性的优劣(善恶)。
据以上简述!可以明显地觉察出:试探人性,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交流,人际关系自然发生交流碰撞,就是试探人性的自然过程。说明的问题是:试探人性,是人本性,为实现人生,自然发挥的本能。不是下意识,去试探的问题,而是自然人,自然本性,发生的:自然本性蕴涵的本能必然发挥。因此!导出所谓试探人性的结论是:人性的试探,是人的自然本性决定的,本性中存在的能动性,是自然本性的必然发挥。最终证明的问题是:关于人的本性,(你)想试探,也得试探。反之!不想试探,也得试探。——因为人性,是服从的人本能,能动性必然发挥意志的。
试探人性?你为什么要去试探人性?是为了体验大卫休莫在人性前的苍白,还是印证莫言的本质论?
那论鉴告诉你,你用开水浇花的心态试探人性,得出的必然是贪婪、自私、虚伪、患得患失;但如果你用美好收藏人性,收货的一定是善良、宽容、感恩、勤劳、勇敢、坚强、快乐。天使与魔鬼都在心中,一念决定地狱和天堂。风的力量可以摧古拉朽, 也可以波澜不惊。世间万物,无一不是双刃剑,选择决定结果,爱恨左右情仇,人性如何,只由心境决定……
- 人性岂容试探,从容做好自己,花香自有蜂蝶来。
图片来自网络
人之善心起,可让妹妹泪花流。
人之恶心发,猪狗不如他。 李世民当初与兄弟父亲打天下,相濡以沫,丹心照月。后来四海之大,不但不分给兄弟立锥之地,还要了哥弟的命。父亲也认不到了。
武则天为了坐正位。搭上自己的亲儿子几枚。
这样的事,从皇帝老儿到百姓,写之不尽。
一个团体,一个家庭,一对朋友,都是善恶一时时的,有时善为主流,那就是阳春白雪。有时是恶为主流,那就鸡犬不宁了。
善与恶,有如白天黑夜,交替流转,永不休。
所以我主张如果有机会,是可以测量一次人的恶的深的。 原因是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书本上了解的太泛泛。亲身体验了,那就真是你的所得了。
第二步,体验了人的恶。你绝不能就戴上有色眼镜,从此黑着看人。看破过后,你依然一如当初的生活。笑对人生,热爱人生。
那是一种失恋后的爱恋,更加空灵深沉。那是一种看破红尘后的热爱红尘,更上一层楼。
只是你在方法上会有改变,不把自己身家性命寄托在别人那里,亲兄弟明算账,隔开一道防火墙。爱他防着他。
也可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
那种不测人的恶的人,无限热情的生活,全身心的投入,如果失败了,万劫不复,悔之晚也!想诉说也没有人了,想投诉也没有气了。
人心复杂,人心难测。想要相处,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,最好不要抖机灵,耍小聪明。否则后果自负。
人,一半是天使,一半是魔鬼。人性本身都具有善恶,""人之初性本善""随着成长逐渐步入复杂的社会,耳濡目染人内心思想意识也会有所变化,或向善,或趋恶。因此不要试探他人的人性,日常工作及生活接触中每个人都将把自己的品质,观念呈现在众人面前,其道德言行无法掩饰,尤其是在面对利益,种种诱惑时一览无余。贪婪,物质,不知感恩之人最终将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。再则试探他人的人性也是自己缺乏深邃的目光的一种表现,实不可取。日久见人心才是真正的试金石,时间能够证明切。
赤裸裸的东西就不要去试探了!时间美好的东西往往都是包装出来的!
人性都有优点和弱点,就算是自己有时候都会觉得自己某个利己想法很猥琐,但是仅此而已。不去做就好了。本我和超我会互相制衡,与其让他暴露人性的弱点,不如让他发挥人性的光芒!再说人性也有好和不好呀!
企图试探人性本就是邪恶的人性之一,己不邪心恶意去试探人家之人性干什么?人性本就是环境、教育、经历、心理身理、瞬间条件反射等等组成的素质对事与物的行为和意识反应,而他的行为反应会有很多结果,包括好心办坏事及足球名将马纳多那的“上帝之手”的进球。反之,以偏得见自以为是的人性且是人需改之的人性吧!
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,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。而最深的“人性之恶”,往往存在于你平静的生活。
柴静说:“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,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。”我们都希望生活是充满爱和善的。但似乎事实会告诉我们,绝非如此。
1、一场关于人性的行为艺术
1974年,玛丽娜·阿布拉莫维奇进行了著名的行为艺术表演——“节奏0”。
她把自己麻醉后绑在了椅子上,旁边是一张桌子。
桌子上有72种道具,包括玫瑰花、画笔、口红以及刀、枪、皮鞭等等。
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,对她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。
最初,好奇的人们只是试探,有人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,也有人帮她冲洗……
当意识到这些行为不会被制止谴责,人们开始变本加厉。
人们发现无论如何摆布,阿布拉莫维奇都不作任何反击。
在真的意识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后,有人剪开了她的衣服,然后往她身上吐痰,有人把玫瑰花上的倒刺粗暴地扎在了她的身体,人们变得越来越疯狂。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, 最终被群众阻止。
这次的行为艺术持续了六个小时,在被人施暴的过程中,阿布拉莫维奇内心充满了恐惧,但她始终没有做出身体上的反应。结束后,她站起身来走向人群,人们四散逃跑。
阿布拉莫维奇哭着说:“这次经历让我发现,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,离丧命也就不远了。”
人性的深处,藏着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,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,就会蔓延生长。
2、现实生活中关于人性的考量
对于心胸狭窄的人,“我得不到的,就要毁灭给你看”,必要你死我活才是结束。
2016年发生在四川农村的一个新闻,可谓触目惊心、令人唏嘘不已,而究其原因,不过是“嫉妒”二字。
来自四川自贡正义村的一对夫妇,40多岁连丧4子,儿子都死状凄惨。他们经历了地狱般悲痛的十几年。 1996年大儿子抢救无效死亡;2003年二儿子口吐白沫而亡;2004年三儿子也同样夭折;即使妻子一刻不落地照看小儿子,2008年孩子还是出现同样症状死亡。
在外活蹦乱跳的孩子,回家就暴毙身亡,当所有的外界因素被排除,只剩下一个原因:人祸。经过法医验尸,警察调查发现,凶手是同一个屋檐下的嫂子。
因为嫉妒小叔子家生儿子,而自己生的一直都是女孩,这12年里,嫂子用急性毒鼠药先后将4个孩子杀害。每次下手后,她都装作若无其事,仍然和小叔子一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。就这样过了十几年。
《月亮与六便士》里写过:灾难、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、报复心更强。
在妻子眼中,嫂子不是个大度的人,但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,4个儿子竟尽丧她手。人性的恶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大抵在此:我拥有不了的,就只能毁掉。亲情和良知全部都可以抛置一旁,恨意冲冠时,整个胸腔里只有一句话:“凭什么你可以有。”
你过得比我好,我就受不了。只有你过得惨淡痛苦,我才能与你惺惺相惜。
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雷吉士讲过,婴儿在学走路之前就已经产生了“嫉妒”的情绪。七宗罪里,嫉妒也占一项。人对别人的幸福多少怀有一些恶意,不加克制就会演变成灾祸。而这些被嫉妒打昏头的人,本质上都是卑微者。
3、“破窗效应”和“斯坦福实验”
犯罪学中有一个理论叫“破窗效应”,意思是如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,会诱使人们仿效,甚至变本加厉。
1969年,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·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实验。
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,把其中一辆车的车牌拆掉,并打开顶棚,遗弃在纽约贫民社区的街头,另一辆完好无损的停放在中产阶层的社区。
不到10分钟,有路人对停在贫民社区的那辆车进行偷窃,把电池、散热器等值钱的东西拆下来带走。再接着,有人刮花车身 、敲碎玻璃。3天之后,车子变成一堆废铁,连小孩都去糟蹋,而停在中产阶层社区的那辆车一直完好无损。
是因为社区不同,人的素质不同吗?
一周后,研究人员敲碎了另一辆车的玻璃,仅仅几小时,车子便遭遇了类似的命运。
如果有人砸烂了路边的玻璃无人理睬,就会有更多的玻璃被砸烂。如果有人在街道乱丢垃圾无人清理,就会有更多的垃圾堆积在那里。第一个施暴的人,就是打破窗户的那个人,而有了第一个,就会有第二个、第三个,愈演愈劣,直到挑战最恶劣的底线。
几千年的文明教化,树立了人的道德底线,可是,把人类退化成动物,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:周围的人都在作恶;作恶没有被制止。
在“斯坦福监狱实验”中,研究人员挑选了一批身心健康、情绪稳定的大学生,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,并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。
第一天,风平浪静。
第二天,无聊的囚犯们开始挑战权威,撕掉囚服上的编号并取笑狱警,囚犯和狱警两边发生了激烈的对抗。狱警脱光囚犯的衣服,没收他们的枕头被褥,半夜让他们起来报数,用尽方法的惩罚和折磨囚犯,甚至还对囚犯进行分化,服从管理的囚犯能够得到特权。
第三天,一名囚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而歇斯底里地失声痛哭,一个“心理健康的、正常的”好人,就这样被另一群“心理健康的、正常的”好人折磨得几近崩溃,最后只能退出实验。
第六天,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,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,一套制服一个身份,就轻易让一群人性情大变,津巴多被监控屏幕中的画面惊呆了,侮辱和暴力突破了他的容忍限度,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提前终止。
在实验结束后,津巴多写了一本书《路西法效应: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》。书中详细记录了实验中的种种细节,并结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,透彻解释“情境力量”对人的影响。
在这些实验中,人性是如此脆弱,几千年的道德和文明,就这样被恶行摧枯拉朽,毁于一旦。
人性本恶,但我们可以安抚,并努力习得善良。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认识到人性的不确定性,以及情境的强大力量,不要盲目自信,对自己可能犯错误保持警惕,尽量不让自己“暴露”在不受控制得人性之下,身处“险境”。
试探人性只是一种偶然事件,多次试探同一个人的人性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。所以一次试探人性的行为就下定论是不科学的态度,从这个角度讲,这个问题的观点才可以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