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句诗出自李白写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《清平调》三章其一,全诗为: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池月下逢。”
关于李白创作的《清平调》还有一段小故事。话说在唐朝,人们都非常喜欢牡丹花。皇宫贵族更是在宫廷别院广泛栽种。至于那些牡丹名品,唐明皇更是把她们移植到兴庆池东边的沉香亭旁。李白因其诗情才华而被征召进京,唐明皇非常器重他。然而,在皇帝眼中,李白即使极富诗情才华,却不过只是一个御用文人罢了。
某年春季时节,百花盛开,而牡丹开得也是异常繁盛。唐明皇与杨贵妃一同在兴庆池边的沉香亭赏牡丹。据说当时唐明皇骑着所喜爱的御马照夜白,杨贵妃则乘坐步辇。而且随同的还有当时梨园的几位名角。正当开始演唱时,明皇却说,如此良辰美景,又怎么只能唱那些陈词滥调呢。接着他就命随同的李龟年前去宣召李白进宫。
说是当李龟年前来宣召时,李白恰好早已喝得伶仃大醉,面对皇帝的宣召,李白慨然应允,并且随即大笔一挥,写下了《清平调》三章。这个故事在乐史《太真外传》中有记载。
除过此诗第一首外,另外两首分别为:“一枝红艳露凝香,云雨巫山枉断肠。借问汉宫谁得似,可怜飞燕倚新妆。”“名花倾国两相欢,长得君王带笑看。解释春风无限意,沉香亭北倚阑干。”
全诗将杨贵妃与唐明皇舞乐富丽和谐的场景描绘的惟妙惟肖。看到这三首诗作后,杨贵妃非常喜欢,而且会时常吟诵。然而,高力士因曾为李白脱靴而认为是侮辱自己,所以对杨贵妃说这是李白借诗讽刺她。最终使得杨贵妃为此生气。此后唐明皇打算重用李白的时候,杨贵妃就给吹枕边风,致使李白最终被赶出了朝廷。
天宝元年(742),李白在玉真公主,贺知章的举荐下,奉诏入宫,做了翰林侍诏。翰林侍诏就是皇帝的御用秘书,陪皇帝游猎,宴筵赋诗娱乐。天宝二年(743)春,李隆基与杨玉环等到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。在月色下,红,粉,白,绿等各色牡丹竞相开放,馨香沁人,娇艳欲滴。杨玉环说:值此良辰美景何不歌舞助兴。乐师李龟年等伶人欲演奏歌舞。唐玄宗说:“赏名花,对妃子,岂可用旧日乐词。”因此,急令杨国忠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的乐章。李白奉诏进宫,即在金花笺上题写了《清平调》三首。
清平调·其一
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
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李白用云彩比喻杨玉环华丽多彩,轻盈飘逸的衣裳;用花来比喻杨玉环美颜如花的容貌。(据史料记载,杨玉环十分喜欢更换服饰,李隆基专门为她配备700人制作服饰。)
春风轻抚着花圃的栏杆,雨露滋润着鲜花更加娇艳欲滴。这里,李白用了隐喻:李隆基对杨玉环是春风雨露,宠爱无比。
这种如仙女般的美人只有在哪里能够见到啊?只有在西王母的居住所在地《群玉山》的山头见到;要么在西王母的住所瑶池的月色下见到。(记住:群玉山是西王母所住的山,瑶池是西王母的住所。在这里见到的都是神女或仙女。不是有人理解的:瑶池月下见的是嫦娥。)
(李白写的《清平调》其二,其三。在此,就不解释了。《清平调》是周朝宫中乐府的曲谱,填上词,就可以演唱。这也就是李隆基要李白填新词的意思。李白写的是三首七绝,不是律绝,不和平仄。)
李白这首《清平调》就是写给杨玉环的。如果再深究,就是写给李隆基儿媳妇的。写给李隆基第18子李瑁的妻子的。看起来是不是匪夷所思?!这就是中国帝王的荒淫无耻!
李隆基在武惠妃炮制《三庶人案》中处死了太子和二王。他所宠爱的武惠妃不久被冤魂索命吓死。李隆基失去了武惠妃如丢了魂似的,后宫佳丽三千,无一相中。最后相中了他的儿媳妇。先让杨玉环为她奶奶李隆基的母亲窦太后祈福当了道士,拆散儿子和儿媳,进了宫中道观。后与儿子离婚。与李隆基明修道观暗度陈仓。五年后,明正言顺的成了贵妃。是年,李隆基56岁,儿媳杨玉环22岁。也是二人第一次公开游兴庆宫沉香亭。也就有了李白的《清平调》。在此,我们既看到了李白的才华,更看到帝王的无耻!
这个问题近160O位友友作答了。大凡读过一点唐诗宋词的泛泛之辈皆能作答,俺就免了吧!
谢邀。
这是李白奉唐明皇召,为杨玉环写的词句,出自清平调词三首。
三首词具体内容为:
其一
云想衣裳花想容, 春风拂槛露华浓。若非群玉山头见, 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其二
一枝红艳露凝香,云雨巫山枉断肠。借问汉宫谁得似? 可怜飞燕倚新妆。
其三
名花倾国两相欢,长得君王带笑看。解释春风无限恨,沉香亭北倚阑干。
关于李白创作的《清平调》还有段小故事。
“国色朝酣酒,天香夜染衣。”唐朝时,牡丹艳压群芳,被誉为“花王”。
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遍长安花。”这里的长安花,就是牡丹。
皇宫贵族更是在宫廷别院广泛栽种。至于那些牡丹名品,唐明皇更是把它们移植到兴庆池东边的沉香亭旁。
沉香亭又称“凉殿”,因用名贵沉香木构造而得名,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消夏纳凉也是观赏牡丹的地方。
李白的这三首词,就是在沉香亭里做出来的。
不妨回到历史现场,看看李白的心路历程。
李白因其诗情才华而被征召进京,唐明皇非常器重他。然而,在皇帝眼中,李白即使极富诗情才华,也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罢了。
李白才高八斗,嗜酒如命,在酒面前如杜甫描述: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
但是,有才华,也是希望得到朝廷赏识,才华得以施展。
因此,听说天子召见,以为自己的才华终于得到赏识,豪气冲天:天生我才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
何等的狂妄自负。
等到了宫廷,发现人家只是想招揽一个御用文人调剂生活,用李白同代人鲍照的话说:人非木石岂无感,吞声踯躅不敢言。
也是憋屈的很。
李白心里憋的慌,但是对皇帝主子还是不敢放肆,只能将气撒向旁人,于是借着酒力,李白呼来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,又让贵妃为他磨墨。
李白毕竟是李白,不亏是诗词高手,命题作文也超过了多数诗人的代表作。
然后,就有了那三首诗。
看三首诗,从篇章结构上说,第一首从空间来写,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;
第二首从时间来写,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,汉成帝的宫廷;
第三首归到现实,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。
李白把牡丹花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,花即是人,人即是花,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,同蒙唐玄宗的恩泽。
借着牡丹花高度赞扬了杨贵妃那只应天上有、人间难得见的美貌容颜。
诗笔不仅挥洒自如,而且相互钩带,前后遥相呼应。夸张与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得到这么大的赞美,贵妃娘娘的墨磨的也是心甘情愿。
虽然,这首词不是李白的名作。但是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这句词却被后人一再引用。
宋人贺铸的《花想容/武陵春》:
南国佳人推阿秀,歌醉几相逢。云想衣裳花想容。春未抵情浓。
津亭回首青楼远,帘箔更重重。今夜扁舟泪不供。犹听隔江钟。
明朝李桢的《月下弹琴记集句诗(二十首)》开篇就用了这句:
云想衣裳花想容,青春已过乱离中。功名富贵若长在,得丧悲欢尽是空。
甚至在当今的电影中,我们著名的导演陈凯歌的《妖猫传》也用上了这句话。
这首词可能是李白的创作生涯里一首鸡肋的诗,却被后人一而再,再而三的翻炒,足见诗仙的功力,真正是诗情才华千年流传。
有书君语: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?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,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~关注有书君,私信回复句子,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!
诗仙李白的,小弟不才也爱写写诗,给大家看看,多批评,多指点!
倩女幽魂
荒山幽径一孤坟
夜访书生扣寺门
倩女有冤遗恨事
不唤冤屈唤釆臣
潇湘
烟雨潇潇巷弄深
凝眸痴盼伞中人
青萝玉手撩层雾
疑是仙子入凡尘
这句诗出自《清平调三首》中的第一首,全诗是这样的:
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
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还有其他两首诗是这样的:
其二
一枝红艳露凝香,云雨巫山枉断肠。
借问汉宫谁得似,可怜飞燕倚新妆。
其三
名花倾国两相欢,长得君王带笑看。
解释春风无限恨,沉香亭北倚阑干。
这三首诗是诗仙李白在长安做翰林待诏(即皇帝御用文人)的时候,奉皇帝的诏令所作的。有关这首诗的写作,还有这么一段故事:
唐玄宗天宝二年春天的一日,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,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。唐玄宗却说:“赏名花,对没人,岂可用旧日乐词!”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。李白奉诏进宫,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。
翻译成白话的话,这首诗是这样的:
看到天上的白云/就想到你那无瑕的衣裙/
赏见园中之牡丹/就想起你那娇艳的容颜/
悠悠的春风吹进我的窗台/窗边翠叶上的露珠向下滴来/
我想在这世上见一见你啊/却只能在群玉山上,或是瑶台/
全诗华而不俗,构思清奇而巧妙,堪称是情书中的佳作。不仅继承了李白天马行空的写作风格,更平添了一份热恋中男女的渴切和真挚。只是据说由于“飞燕”二字,李白被小人构陷,说他讽刺贵妃是祸国殃民的赵飞燕,从而被“赐金放还”。然而从后来的发展来看,在马嵬驿含冤上吊的杨贵妃,那一刻又是不是像极了赵飞燕呢?
!敬邀!这个我不知道??上网上查一下就知道了,你提的这个题目,如果没有人去细致的答,那就更有意义啦?才真正诠释了,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啦??!对不起!我真不知道?见谅!“我想李白环犹在!”!(谢题主!)
谢邀:
前一阵的电影《妖猫传》也把‘云想衣裳花想容’这句话给带火了。
这句话,确实是李白写给杨贵妃的,为什么这么说,其实还得综合看,毕竟这不是单独的一句话。
这句话出自李白的《清平调·其一》全文为:
若是单看这首还不知道李白究竟描述的是谁。
可是我们再看看其二、其三这两首。
诗词之中,汉宫谁得似? 飞燕倚新妆。倾国两相欢,君王带笑看。等等词句,无不表示李白说的正是杨贵妃。
我们可以从李白在长安期间的诗篇来看,其时他确实是常常与皇上贵妃同游的,李白为了表达对贵妃的爱慕本就有可能。
只是有人说,李白的《清平调》却是因为奉命行事而作,但我们仔细想想,若没有真情实感,真的能够写下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这般诗句吗?而且还是三首。
恐怕就是诗仙,尤其是一身傲骨的诗仙李白,也是不能做到的吧?
是皇帝唐玄宗诏令李白写给杨贵妃的了。
云想衣裳花想容 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若非群玉山头见 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夜赏花(牡丹)、放情豪饮,醉酒之间,为唐贵妃(杨玉环)而作三首《清平调》其中的一首。
这首诗被唐玄宗大赞,杨贵妃也是开心,要求李白再写诗,正是这晚诗人的肆意潇洒,才给后人留下了,“杨国忠捧砚、高力士脱靴”的传奇!